(二)SISU人才培养:培养多语种+卓越人才 做好“国家队”新时代战略加
发布时间:2021-09-22  浏览次数:930

 

编者按:中国共产党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。为总结发展智慧,凝聚发展共识,指引未来发展,特推出专题系列报道。本期为第二篇《人才培养:培养“多语种+”卓越人才 做好“国家队”新时代战略加法》。

2016年,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提出了“多语种+”人才培养目标,培养思想素质过硬、中外人文底蕴深厚、跨文化沟通和专业能力突出、创新创业能力强的“多语种+”卓越人才。几年来,上外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,立足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,立足“会语言,通国家,精领域”的人才培养内涵,打造人才培养体系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、推进人才培养实践,培育全球化时代亟须的国际化人才,为服务国家战略、服务社会进步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、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供给力量、不懈努力。

厚植人文理念,提升教学质量,打造培养体系

协同融合,构建特色思政教育体系。上外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,建立了“思政教育+专业教学”“思政教学+语言教育”“党建活动+语言学习”的育人模式,完善“双语特色思政课”“多语种专业思政”和“综合素养课程”为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,实现所有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。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语言类院系合作开设《中外时文选读》《德语经典文献阅读》等特色鲜明的创新课程。2017-2019年学校连续三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“整体试点校”,2019年成为“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”,6个院系、12支教学团队、119门课程入选领航学院、领航团队和领航课程。2019年,上外成为中宣部“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”试点单位,3门课程获评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。

多维并进,打造“多语种+”课程体系。近年来,上外以世界历史、区域国别、全球治理和人文素养等为切入点,推进通识教育和公共外语教学改革、完善专业教育核心课程设置、拓展“多语种+”系列课程建设、推动跨学科交叉课程布局,形成具有外语院校跨学科特点的模块结构和课程体系,推进本科、研究生课程共享机制建设,为培养具备优秀多语言交际能力、全面的区域国别知识、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卓越人文素养的外语人才,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石和知识体系。学校注重精品课程的培育,抓好课程育人主渠道,近五年来,7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7门课程获评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,33门课程获上海市级和国家级称号/奖项,167门课程获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教学建设类项目立项。积极推动慕课建设,紧跟智慧教育风向标,近五年,上外有52门慕课课程在国内外知名慕课平台上线,已上线慕课全球总选课人数超100万人次。加强教材选用管理和建设,整合专业团队与资源投入教材编写,成果显著,获全国优秀教材先进集体1个,先进个人1个,优秀教材奖5项,上海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8项,教育部新文科改革项目6项。

紧抓不懈,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。学校深入开展“教学质量提升年”等系列活动,通过宏观专业评估和微观学生评教、教学质量专项检查和教学督导、教学示范课建设、引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,对教学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。积极探索并推进研究生校、院两级管理体制落实,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督查,建立质量信息监控预警机制,严格把控学位论文质量关,强化学位授予质量监控。近年来,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:41个教改项目获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教学建设类项目立项,上海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获奖数达14项,其中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
突出特色,加强专业内涵建设。学校立足优势,突出特色,主动谋划,积极布局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语种专业和“新文科”前沿交叉学科专业,大力推动语言类学科与非语言类学科交叉融合,推动人文社科与现代科技融合,前瞻性培养具备多种外语能力且融通人类学、历史学、地理学等学科研究能力的国别区域紧缺人才。目前,上外有21个专业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1个专业荣获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专业称号,新增翻译第二学士学位教育,首批设立4个上海市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。

坚持以人为本,优化培养方案,完善培养机制

以人为本,实施完全学分制。自2016年起,学校大力推动大学思政课程、语文课程、体育课程、计算机课程和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实行“教师挂牌上课、学生自由选课”,并逐步实现全校所有专业课程的自由选课,同时建立健全免修、免听、重修、转专业等一系列配套制度,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成长提供有力支撑。此外,学校优化升级培养方案,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文底蕴、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、国际视野和批判思维、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的多维度提升和全方位培养,从专业特色型、多语复合型、战略拔尖型三大类型探索培养“会语言,通国家,精领域”的卓越国际化人才。

教研一体,建立科教协同育人机制。学校大力推动科教协同,建设学术共同体,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,实行双学位、“2+X”、双导师组、本硕博一体化等培养机制,创新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,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建立畅通渠道。大力推进学术平台向研究生开放,推动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协同育人,充分发挥智库育人作用,支持研究生进课题、进实验室、进科研团队,学生学术能力显著提升,在《上海重大文化活动国际影响力报告》《CGTN多语种网站调研报告》《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》等智库课题、学术项目中,学生已成为科研生力军

拓展全球视野,丰富育人渠道,推进育人实践

优化资源,搭建跨界人才培养平台。近年来,学校致力于推进多语种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。成立卓越学院,开设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实验班、多语种国别区域人才实验班、多语种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、多语种外交外事人才实验班四个拔尖创新人才本科生培养平台。创建“高端英语专业人才人文实验班”,以研究方法类课程、中西比较课程、国际化课程及本硕连读培养模式为特色,试点高端专业研究人才培养。设立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、卓越管理人才实验计划等,探索“+多语种”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,培养能参与各领域全球事务的人才。实施国际组织、欧亚文明研究等“卓越国际组织人才”研究生项目、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,以培养国家亟需的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人才为目标,全过程培养本硕一体化卓越人才。

国际视野,搭建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平台。当前,学校共与全球排名前100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达成学分互认学生交流项目48个,其中交换生项目25个,本硕博联合培养项目14个。此外,不断开拓中外合作办学,融合国际优质学术资源,推动跨学科双学位培养机制;大力加强学科前沿创新课程体系建设,引进哈佛大学、柏林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知名学者开设《语言人类学》《文化阐释学》等前沿研讨课,构建《科学研究中的文本分析技术》《语言数据科学概论》《语言数据与语言研究》《语言数据与人工智能》等交叉学科课程群。

实干担当,鼓励师生多渠道开展话语实践。在全球化视域下,学校支持师生开展话语实践,提升话语能力。上外与联合国、欧盟、欧洲议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,聘请国际组织高端人士来校讲学,定期派出优秀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,为学生搭建国际实践平台。承担多版《联合国概况》翻译工作,为联合国、欧盟等国际组织输送多语对高级翻译。将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群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各语种的写作课、翻译课、思政课等相关教学环节有机匹配,为本科生、研究生和留学生发表多语种原创和编译文章、撰写多语种时政评论提供渠道和平台。“‘一带一路’青年观察团海外实践项目”“全球重大事件多语种全媒体报道团”等,师生团队开展国际田野调查、进行专题调研,放眼世界、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砥砺成长。选派多语种志愿者支持进博会、远赴联合国机构、助力城市防疫抗疫,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合作组织师生多语种翻译党史文本,“服务全球治理,展现中国风貌”,展现新时代上外学子讲好中国故事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和贡献。

“多语种+”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自提出以来,经过五年的实践,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实效,得到了同类院校、同行专家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。上海外国语大学将以此为人才培养的航标进一步开展实践和探索,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定力、语言能力、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,主动对接国家战略,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。